在申论学习上有个不解之谜,就是平时感觉掌握的差不多了,一到考场就懵圈,所有的方法技巧都置之脑后。
这主要是因为考场的特殊性,平时我们是品茶,考场上是狼吞虎咽。
平时我们学习申论,有足够的时间任由挥霍,可以把每段话乃至于每句话,都慢慢的揉碎了去分析,享受那种解谜的快感。
但考场上,由于时间紧迫、心情紧张,除非已经把方法烂熟于心,不然就只能依靠本能和直觉,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。
所以,申论学得好,未必能考好。
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问题?我觉得战略比战术更重要。
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
部分同学把申论当行测学,满足于听完课,看完解析,就置之脑后了,然后就疯狂刷题。
但申论毕竟不是行测,刷题的效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好。
学习申论,与其说是学方法、思维,不如说是练方法、思维,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,把各种技巧内化于心,从而提高对材料的敏感性和理解力,才能在紧张的考场上得心应手。
因此,复习的时候,把一套题目做一两遍是远远不够的。
要反复揣摩练习,让一些答案特征成为本能,就好比我们开车,看到弯道就自然知道打方向盘、看到障碍物就自然踩刹车。
只有这样,才能在大家一起蒙圈的情况下,确保你比别人的本能反应更精准一些。
二要带着问题看材料
申论哪怕学的再好,第一遍看材料,其实都很难看出门道,但是反复看几遍,时间又不允许。
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材料的阅读效率,这里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一下。
一是带着问题看材料,这里的带着问题,不是说把题目牢牢记住,而是要学会盲猜,根据题目猜测答案的大概要点,比如2022年的国考题:
根据“给定资料 1”,请你谈谈B公司的案例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哪些启示。
既然是科技创新方面的启示,我们就要想到人才招引、体制改革、经费保障、品牌打造等科技创新常见的内容,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材料,把原本的一头雾水的猜谜语,变成印证猜测的连连看。
另外需要注意,在精读材料前,先大概浏览一遍材料,把段落之间的逻辑大概理一下,这一步不要花费太多时间。
这两个方法虽然简单,但是能让我们提高对材料的理解能力。
三要不求尽如人意
许多人都希望把题目做的尽善尽美,实际上除了个别地区在个别年份题目非常简单之外,大多数地方申论的上岸分数并不高。
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考90分甚至满分,而是在和同岗位对手的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就行了。
个别同学会在前两道题目上浪费大量时间,结果因为时间分配失衡,后面的题目应付了事,而前面花费大量时间的题目,也未必能得高分。
毕竟决定申论成绩的是水平,而非时间。
所以做申论,不要抱着完美主义心态,按照题目的字数要求和题型难度,大致规划好时间,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把题目做完,宁可问心有愧,也不求尽如人意。
如果一时半会确实没思路的,可以预留一些时间,先把其他题目做完,然后回过头再看。
上面三点要求,更多的是战略而非战术,尽可能在考前能按这些要求练上三五套真题,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,逐步提升。
最终能拯救你的,其实永远不是本能,而是实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